3D打印中切片常用的幾個參數功能解析-下篇
一、速度
1、打印速度
打印速度是所有噴頭移動動作的速度,在切片軟件中,當其他速度為0時默認遵循打印速度的設置,而當其他速度如填充速度進行了設置后,則會按照填充速度的設置來運行。
基于方便用戶可直接上手操作,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只是單純地調整打印速度,只會對總體的打印速度和打印時長產生較小影響,如果希望縮短打印時長,則需要對支撐、內外壁、填充、空走等速度進行調整。
2、填充速度
填充速度即打印填充時噴頭移動的速度,須知填充不僅僅是網格線。包括在壁層之間、曲面變化處的排線線條也是填充,因此填充速度設置過快時可能打印曲面打印效果變糟糕,建議控制在50以下。
3、內外壁-頂底速度
內外壁的打印速度和頂部頂部打印速度對模型表面成型效果有不小的影響。FDM打印是將線材擠壓在完全冷卻后的材料的上層,擠壓后的線材數秒內便會冷卻成型,而當移動速度過快時就會出現,噴頭拖動擠出的耗材,因此會導致模型表面出現多孔疏松的瑕疵。
4、空走速度
當噴頭未擠出耗材時移動時,即為空走。高速的空走會對模型打印效果產生影響的因素主要有2點:
空走時會拉扯出細絲——拉絲情況;
細絲假若掛在模型上或者橫貫出模型外表面則會影響后續的打印,產生縫隙。
對于上述2點,是可以解決的,第一點可通過“回抽”設置來,第二點可通過設置中開啟“梳理模式”來避免,極光爾沃切片軟件是自動開啟這個功能的,因此只需要根據打印的真實拉絲情況設置好回抽,便可把空走速度提高到100mm/s的較高水平。
另外,由于噴頭組件較重,因此慣性較大,當空走速度過高時,瞬時加速及減速很大,會產生很大的慣性,容易導致丟步,因此要么不要使用過高的空走速度,要么則開啟加速控制,減少加速度。
二、支撐
支撐是大多數模型無法避免的但會對模型打印效果產生不良影響的因素,最直觀地預先了解支撐影響范圍就是看JG軟件上模型底部的紅色區域,據此來做調整。支撐設置合理與否是切片技巧高低的分水嶺。
1、支撐角度
支撐角度即指模型各區域和水平面夾角的角度,小于等于這個角度的區域都會產生支撐。角度并不是越大越好,雖然這樣的確會較少支撐范圍,但同樣意味著模型打壞的風險會提高。支撐設置的合理區間為40°~70°,至于該如何設置較佳的角度,則需要看模型表面過渡平緩度。
如表面過渡平緩,如球體,在40°甚至30°設置都可成功,過渡平緩意味哪怕是小角度的模型范圍,它下方是有模型體積在做支撐的。大多數模型表面過渡大,如突出或凹陷的細節、結構,則需要設置更大的角度。可進一步地在切片后,在打印層視圖模式下,逐層查看實時打印效果,如出現成型絲線懸空較多,則需要增加角度。
由于層厚為0.3,層跨度大,因此更容易出現這種成型絲線懸空情況,此時則需要增加支撐角度,若不修改,此處會產生絲線脫出,除去后留有坑洞的瑕疵。
2、支撐樣式
“線”支撐不夠牢固,非常容易變形;“回環”、“三角形”支撐內部間隙較大,容易有支撐頂部及支撐處模型脫離的風險;“3D回環”有多方面的缺陷。
“折線”和“網格”相比,前者間隙較大,但也意味著和模型接觸少,對模型表面影響小,同時前者也更加容易拆除。由于JG軟件的支撐會在接觸模型前按照接觸面形狀變化,因此間隙問題實際上沒多大影響。除了在模型表面十分多復雜結構外,一般情況推薦使用“折線”。
3、支撐密度
支撐密度即支撐樣式的密度。密度越小,支撐間的縫隙越大,支撐強度越低,也更容易拆取。一般20%密度以上的支撐就能獲得足夠的支撐強度,50%以上就完全不必要了。密度變大耗材使用也變多,那如何在低密度的情況下保證支撐表面能夠完好打印出來呢?
需要額外注意,當支撐很高時,低密度的“折線”會受噴頭帶動的力產生晃動,導致支撐處模型打散或者整個模型打廢,因此在這類情況中,要么增加密度,要么則使用結構更加穩固的“網格”支撐。
4、支撐距離
如果支撐太難拆取,則需要設置2個參數:“支撐頂部的距離”、“支撐底部的距離”。這兩個距離即支撐頂部與底部和模型之間的間隙,推薦設置范圍是0.1-0.15。
對于支撐接觸模型表面要求較高的可設置至0.15,但是這個數值只適用于較為平緩的支撐接觸區域,因為假設0.1mm層高的情況下,0.15已經足足產生了一層半的間隙,會使較小的模型細節下落導致細節處模型打散。
模型底部展示,0.12的支撐頂部距離下,黃框所示范圍因受力較大,因此仍然會在模型上產生支撐痕跡,紅框所示范圍因受力較小,則基本看不到支撐痕跡。
三、平臺粘附
1、粘附類型
粘附類型有3種,“外圈”其主要功能是把存在于噴頭內部的耗材消耗點,避免因為內部殘留的變脆、不同色的耗材影響模型效果。“檐邊”、“底墊”則是為了擴大模型和平臺的接觸面積,降低模型脫離平臺、過高模型頂部晃動的風險。
此外“底墊”還可對調平效果做補償,使模型能在底墊上以更水平的基底上打印,同時也避免了因為模型和打印平臺直接接觸,導致取模型時鏟刀對模型的損失。
不過由于JG軟件在“底墊”功能上存在未修復bug,需要額外設置“底墊間隙”至0.12-0.18。
2、檐邊寬度、底墊外擴距離
噴頭是把耗材擠壓成型的,這意味著噴頭會對已成型模型產生壓力,尤其是對于豎直的較高且細的模型,頂部的模型容易被噴頭的力帶動,晃動情況下打印就會出現下圖中的糟糕效果。
對于這類情況,首先需要提高支撐密度或使用更牢固的支撐樣式,其次,則需要增大模型和平臺的接觸面積,使模型“站”得更穩。使用“檐邊”或“底墊”后,再分別增加“檐邊寬度”或“底墊外擴距離”來增大和平臺的接觸面積。
上一篇:3D打印中切片常用的幾個參數功能解析-上篇 下一篇:用砂紙打磨3D打印模型的技巧
蘇州立人聽力器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