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digitimes
疫情沖擊全球,卻讓3D打印技術展現應變優勢。全球各地礙于供應鏈中斷,只好善用3D打印生產面罩、口罩或鼻腔拭子等個人防護設備(PPE)或測試設備,不僅可以依照個別需求快速設計多元的產品,亦可減少原料浪費。
據報導,疫情沖擊供應鏈,對制造業造成深遠影響。首先,供應鏈開始痛定思痛,內建適應能力。2020年3月研究顯示,中國大陸和意大利疫情大爆發,導致全歐洲的金屬原料、金屬制品、橡膠和塑料受到2~4%沖擊,乍看之下波動不大,卻造成可怕的漣漪效應,迫使制造業重新設定目標,未來供應鏈不能只看效率,還要重視風險緩解能力,像3D打印等數碼制造能力,都是抵抗外部風險因子的最后防線。
其次,超前部署也是制造業未來的重點,那些搶先采用數碼制造技術的企業,也在這波疫情引進新的解決方案,把危機變成中轉。
第三,疫情也開啟了新的合作模式。2015年BCG調查有多少比例的企業屬于「強大創新者」,勇于接納從合作獲得的新想法,當時只占所有企業65%,到了2018年占比成長到83%。企業趁這波危機導入3D打印技術,也是秉持著相同的心態,勇于展開跨部門和跨界合作,甚至不惜跟競爭者合作共創雙贏。
第四,疫情也讓大家想起環境沖擊,不僅消費者的購買行為變得更環保,企業也開始從旁鼓勵消費者做出友善環境的決策。3D打印技術本來就比較環保,可以降低碳排放,采用更環保的材料,也比較不浪費材料。